中国电影市场迎来拐点:挤泡沫,避免头脑发热
编辑:佚名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于:2016-10-18 阅读:
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电影票房令人大跌眼镜。根据猫眼电影的最新数据,今年国庆档票房为15.86亿元,与去年18.62亿元相比,同比下降14.82%;观影人次为5106万,同比下降10.17%。这是近十几年来,国庆档票房同比首次出现下跌。
业内观点认为,国庆档票房失利表明,经历了过往几年的奔腾和喧嚣,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快速放缓,行业发展进入拐点。
“中国电影界包括评论界在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是不是中国电影产业到了拐点?如何看待这个拐点?”在首届陆家嘴(23.790, 0.19, 0.81%)金融影视跨界高峰论坛上,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对记者指出,中国电影产业确实到了一个拐点。“只是我对这个‘拐点’的理解可能有点不一样。这个拐点不是坏事,是好事,不是转冷而是转好——挤出泡沫,避免头脑发热的拐点”。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电影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资本的助推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如今,在中国电影行业梳理经验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如何走?未来将有哪些新变化?在金融影视跨界合作频繁的现在,新资本风险又有哪些?
高热后遇“冷”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5%,可谓发展奇迹。
刘海波指出,由于去年中国票房达到了440亿,平均一天超过了1个亿。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票房将超过美国。“因为美国也就100多亿美元,也就是600多亿人民币”。
在此背景之下,资本大幅度涌入电影产业。去年下半年,中国电影业听到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不差钱”,一些文艺的小片也受到了惠及,网络大电影更是原子弹式的爆发式增长,呈现出从几千部到几万部的几何级增长趋势。
“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年代,电影能以30%以上的速度连续12年递进,于是大量房产资金,由于政策的变化转向了文化产业,许多金融企业开始考虑做电影。”
然而这一超高速在2016年出现转变。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电影票房约354.38亿元,增长仅为7.3%,而去年同期实现了50.39%的增长。
尤其在今年10月份,刚刚过去的国庆档同比下降了15%。网络大电影的泡沫正迅速破碎。
“国家对于票房造假等一些案例的公开曝光,对于一些网络大电影、网剧进行审查处理,给虚高的电影产业泼了一盆冷水。所以去年底要挤进电影业的资本比较谨慎,持观望的态度。因此拐点论并不是无稽之谈。”刘海波认为,“几个电影行业的上市公司,股价都有一些回落,所有的这些其实都在说明‘拐点论”有一定根据。”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