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业除了《促进法》 更需影人匠心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6-11-15 阅读:
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将于明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第一部法律。
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远离艺术追求
中国电影经历了从崇尚艺术到崇尚票房两个不同的年代,现在又进入了只求崇尚票房的时代,我们看到国产电影票房亿元俱乐部的导演名单越拉越长,中国电影在世界的舞台上却离奖项越来越远,同时离观众的口碑越来越远,电影也进入了浮躁和功利的怪圈。
电影市场充斥着一种不良倾向:资本仅仅将电影视为一门暴利的生意,热衷于网络文学或流行小说的改编,从粉丝号召力的角度考虑电影演员,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将大众文化的粉丝转化为看得见的票房。
“偷票房”频现 “劣币驱逐良币”令人痛心
一般情况下,电影票房是衡量一部电影作品受欢迎、受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观众买票入场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片方、院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近年来,电影市场“偷票房”的行为频频出现。据估算,过去几年,全国电影票房至少有10%被“偷”走了。票房造假不仅扰乱了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严重打击了电影创作者的热情,进而导致影片质量的低下。比如,受到“偷票房”恶性循环影响,一些电影人将“操盘”“基金公司介入”等金融行业的操作手法引入电影领域,对票房进行操控。一些人甚至将一部分电影创作资金投入到票房运作中,压缩电影拍摄成本,降低电影的质量标准。电影制作、发行中的这些乱象,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蔓延,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让不少有理想的电影人为之痛心。详细
票房造假行为已经在业内“人神共愤”。正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票房造假挤压了那些好片的生存空间,扰乱了电影市场正常秩序,不利于影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促进法》引领中国电影走入“法治时代”
《促进法》的惩罚措施,不仅让“偷票房”的成本变高,也从根源上把“偷票房”关进了法律的笼子里。要保障电影产业多年以来的改革成果,推动电影市场良性发展,从深层上保护那些有理想的电影创作者,就必须抓住那只“偷票房的手”。人们也期待着,接下来这部法律从“纸上”落到“地上”,发现、震慑、处置更多的票房作假行为,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将于2017年3月1日施行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支持、保障,以及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它的通过意味着,电影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而通过简政放权降低电影行业准入门槛、通过正向倡导为从业者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尤其是明确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这一系列重大利好,必定会为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送来“春风”。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