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为王的时代更需精耕细作的“大影视教育”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更新于:2016-12-13 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影视教育被列为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经过二三十年的悉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成效,但也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各大非专业性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起了各种影视类课程,以《电影赏析》、《影视艺术》、《电影美学》为名的影视课大多侧重于电影历史、经典名片、基础理论的教学,教育理念、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皆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影视业现状;许多青年学生的影视素养也未达到相应的水准,以至于盲目跟风、随意选择,对影视文化工业以及大众传媒隐蔽的操纵性缺乏应有的警惕。就依然束缚于升学压力的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影视教育要么空缺,要么有名无实,更没得到真正落实。
因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倡导一种可以称之为“大影视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所谓“大影视教育”,是一种更加系统而全面的综合性教育,它强调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力求突破现有影视教育存在的重学校轻社会、重理论灌输轻体验思考、视野狭窄、知识陈旧等问题,改善“媒体宣传什么就看什么”的被动观影状态,使更多的观众成为具备良好影视素养的理想观众。在笔者看来,践行“大影视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其一是教育对象的扩大化与教育层次的系统化。大影视教育的培养对象不仅针对在校的青年学生及未来从业者,而是指向广泛意义上的公民。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曾警示过人们,人类社会正孕育着三种文盲,即“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事实上,观看电影电视并非一种习得的能力,跟其他的知识文化一样需要教育培养,影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应面向全体大众,使影视文化成为每个公民必不可缺的知识,使影视修养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以免沦为“视觉文化文盲”。学校教育自然是影视教育最主要的部分,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对象设计不同知识内容的影视课程,在大中小学开设不同的影视课,涵盖最大数量的在校学生。学校教育之外,尚需社会教育、市场教育、自我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予以补充与延伸,使面向全体民众的大影视教育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所谓“终生学习”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基本样貌,对于紧随科技发展急速变化的影视艺术而言,“活到老学到老”更是一种需要提倡的态度,离开学校之后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市场、自我等不同的资源与方式继续学习。
其二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入性。高校的影视教育大致分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个范畴,前者专注于培养专业性的知识人才,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比较深入,后者侧重影视基础知识的普及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多以影视艺术的鉴赏评价为主。电影与电视具有综合性特点,是一种视听融合的影像艺术,也是一种集艺术、技术、商品、传媒于一体的文化工业。然而,传统的影视教育(尤其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影视普及教育),则缺乏对影视综合性特点的明晰把握,更强调对影视艺术性的研习;即便理论上认同影视的综合性,实际教育中也往往因课时量少、资源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忽视了对影视工业与影视文化的全局性观照。短短百年时光,影视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如今的电影电视在数字技术、电子网络、新媒体介质推动下不断更新面貌,影视教育的内容也需随之变化,从社会、文化、传播、媒介等不同学科角度拓展对影视的理解。如果说,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尚能以影视艺术的引导性欣赏与渗透性体味为主要目标,对于知识水平更高的大学生而言,将影视教育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或技术奇观显然是不够的,需打破学科、院系之间的壁垒,对影视媒介拥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凸显影视的多重属性。如此,方能帮助青年学生构建起必要的反思能力与批判能力,洞穿影视的叙事技巧、语言表达以及媒介信息所携带的消费主义或意识形态的隐形控制,切实有效地提高观影水平。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