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业昂扬又纠结的一年
编辑:佚名 来源:齐鲁晚报(济南) 更新于:2016-12-20 阅读:
按正常规律,一部电影从策划到上映,至少一两年。如是大制作,得2到3年;动画片起码3到5年。业界普遍认为,排除行业巨头,一般影业公司一年主控两三部影片已经不易,动辄10部以上的片单实在难脱泡沫嫌疑。即便五大民营影业公司,若拿他们2015年发布的片单来对照今年的上映,完成度也不尽如人意,光线50%、华谊兄弟66.7%、博纳40%…… 大公司尚如此,多如过江之鲫的小公司、新公司更经不起细究。年初那些计划,今年内上映的不足13%。难怪有人说,年初的片单看着像满汉全席,末了发现其实只够私房菜量。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迟迟未见开启 在无法落地的项目里,科幻类影片的雷声曾经很大,却未见落下几滴雨。在并不遥远的2014年底,业界掀起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欢欣——然而两年过去,未见花开。 追溯这一提法的开端,是从2014年12月孔二狗拿下《三体》小说改编权开始的。那会儿,刘慈欣作品成了电影界的香饽饽,《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纷纷被提上日程表。除了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等科幻作家的小说版权也很抢手。因为有20多部科幻小说要被搬上大银幕,圈内欢呼着“2015年将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满打满算,这两年里真正配得上“科幻”之名的国产片数量,恐怕为零。最受瞩目的那部,围绕其版权、拍摄、后期制作、资本易主等,各环节的纠纷已是公开的秘密。成功上映的《蒸发太平洋》,虽做出尝试,但显然力有不逮,豆瓣评分仅有3.1分。至于其他项目,绝大多数没了下文。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还遥遥无期,但网络上已经按捺不住,闻风而动的网络大电影一拥而上。根据网络院线数据平台的统计,截至目前,2016年有57部打着科幻大旗的网络大电影上线,播放量破千万的达14部。但打开剧情看看,雷人内容信手拈来。比如“某现代人被雷劈后,穿越回古代成了太监”,又比如“有本笔记本,烧成灰后喝下,人就能变成人体笔记本”,诸如此类,拿“科幻”当胡编的幌子,多少透支了硬科幻的市场信心。
国产科幻片项目上马了吗?有多少科学依据,又有几分想象空间?不差钱的投资人能找到靠谱的特效团队吗?真相只有一个,时间会给出答案。
12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