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厦门,下一个国际影视之都?

编辑:佚名 来源:福建日报 更新于:2016-6-21 阅读:

  尚需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

  “天然摄影棚”一直是外界影视人对厦门独一无二的印象。然而这种“候鸟式”的借景方式,并没有使厦门影视产业形成规模的产业配套和经济效益。“天然摄影棚”的印象也不足以支撑厦门成为国内的影视产业中心。有不少分析家认为,厦门没能成为“横店”,原因在于产业配套不足,尤其是棚内拍摄和后期制作等环节基础薄弱。

  关于这个论点,周生亮认为,“天然摄影棚”不能形成厦门影视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横店不应该是厦门假想发展目标,“我们应更多学习青岛模式,以打造完整的、可互相连接的影视全产业链作为目标”。在他看来,厦门要打造国际影视之都,需要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影视行业融资和变现能力;高端人才聚集及人才教育体系;搭建海量国际化影视IP(知识版权)内容孵化平台。这一切的关键点就在于,需要厦门各界精英在影视产业上能够形成合力来推动。

  “厦门在影视产业方面具备相当的潜质,但还处于小而散的状况,各自为战,需要一个多方合作的平台,让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界和市民一起来推动。”周生亮表示,成立厦影盟正是要解决未来几百家影视产业相关公司之间分工协作问题,用“抱团合作”“共同缔造”的态度来完成“厦门国际影视之都”打造计划,“联盟可以形成巨大的合力效应,这将超越国内任何一家单一影视公司的能力”。

  用高起点形成后发优势

  打造影视基地,厦门市喊了几年,政策上也一直在添柴加薪,在组织机构、园区建设、资本平台和两岸合作上迈出了一大步。比如,2015年,厦门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在集美挂牌,打造一流影视产业园区,并和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签约合作,台湾对两岸交流感兴趣的电影公司和个人,可进入中心获得孵化和培育。

  “目前国内影视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厦门要想分解北京在影视产业的垄断地位分得一杯羹,最需要解决的是人才。”厦门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徐鹭雄认为,厦门不缺做电影的钱,摄影棚也可以投钱搭,但最关键的是人才。借用业内特直白的说法,“北京的群演多如牛毛,厦门连群演都缺”。

  对此,周生亮表示,他们将与厦门高校合作组建影视文化学院,与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人才计划为厦门影视行业储备人才。而且,目前一个很大机遇在于,台湾乃至香港的影视产业正处于衰退之中,厦门要争取成为它们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完全可通过设立影视学院把一些知名导演和制片人嫁接过来”。但他也表示,要避免“为他人作嫁衣”,就得做好“筑巢引凤计划”,让培养出来的人和引进来的人才,愿意扎堆甚至扎根厦门。厦门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涉及人才引进和培养、精品奖励、引进骨干企业等各方面的最新相关扶持政策,也在进一步完善中。
123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