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世界观
编辑:佚名 来源:福建日报 更新于:2016-7-27 阅读:
《纽约时报》网站最近有篇文章,中文名叫“曹操”的美国人在里头讲自己在中国影视剧中经常饰演“傻乎乎的家伙”,角色通常是爱上中国美女的傲慢外商,最后都是被甩的。因为女方必然会做出正义的选择,与中国的求婚者在一起。“不是杀日本人就是伺候娘娘”,也是常见的戏码。
这种刻板印象,多少反映出我们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了解依然有限。翻看《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当中描写盛唐的热闹劲,李白泡酒吧时“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承乾操着突厥语用佩刀割羊肉吃……今人看世界的眼光,确实还不如李世民的世界观,“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当然,“曹操”现在有更多机会去演越来越复杂的角色,他认为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结果。在这方面,我们也不必自我苛求,排他性的毛病东西方都有。虽说眼下爱炒作“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元素”这类话题,但看新近的《惊天魔盗团2》《独立日2》几部大片,华人演员还是在打酱油,感情戏基本没份,抢眼的倒是中资广告的生硬植入。
吉卜林说:“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不相遇。”过了百年,自可给他扣个“帝国沙文主义者”的帽子,但文化、风俗、心理上的隔阂倒不一定就能在百年间消弭。不同国家长期以来总是互相抱怨,这可从《英语脏词禁忌语词典》一书中找到例子,如德国人将性病称为“西班牙疥癣”,西班牙人则称之为“法国病”,而法国人说它是“那不勒斯病”……不体面的东西总归是别人的,自家择个干净。即使一个国家,网上的地域攻击也成了社会一大公害,这个毛病更要改。
前阵子,儿子在看动画片《百变马丁》,无意间听到里头蹦出几句中式网络语言,一看画面又是黄头发的外国小孩,心里怪怪的,还以为是“神翻译”作祟,后来上网一搜,才晓得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导演、原画、动画等主创人员都是中国人。有评论说,片中的卡通形象马丁很国际化,有可能成为中国动漫产业又一个走向国际的标志。
看来,儿童片里的世界观是更纯粹些,少了成人的世故。小时候看的《风筝》,至今还能在脑海中闪出几个画面,这也是第一部中外(法国)合拍片。“天下大同”的理念的确要从娃娃抓起。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