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金融与影视的结合不完美 电影融资更要融智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更新于:2017-4-25 阅读:
当资本遇上电影产业,会选择何种方式参与其中?对仍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影业来说,资本的进入又将带来哪些影响?对于资本的力量,电影业界一直是期待与质疑的态度并存,尤其是去年爆出的《叶问3》因资本运作导致票房造假事件,对整个行业冲击不小,资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被调侃为“相爱相杀”。
票房连续数年高增长是电影产业吸引资本的最主要原因,但在2016年的电影票房增速放缓之后,金融资本与电影产业的关系将有哪些新变化?这成为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的论坛核心议题。
行业进入调整期
资本进入需审慎
据记者了解,从2007年至今,中国影视产业在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中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比如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12家文化传媒类公司中,涉及影视业务的有33家,占比近1/3。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董军峰认为,无论从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还是收入来看,这个行业都呈现出金字塔的特点,行业分化非常明显。“实际上,从资本角度来看,影视行业在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规模比较小的行业,仍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不过,因为电影行业的利润率、市盈率比较高,近年来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需要注意的是,从2016年以来,单银幕的票房产出没有随着总票房的增长而增长,行业增速也有所下降,票房过亿元的影片数量在2015年是47部,2016年则下降至33部。”董军峰认为这和资本介入电影行业不无关系。
他按照主流资本运作方式把近10年的中国电影行业变迁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至2013年,主要通过IPO的方式上市;2013年后,大量企业通过并购上市,包括跨界并购以及借壳并购。“第二个阶段的并购带来了很多市场乱象。并购本身是一件好事,企业可以借此做大做强,但必须要考虑清楚如何在并购后实现协同效应,如何发挥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董军峰说。
多元化影视投融资
格局初步建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影视与金融资本的共赢关系不断激发出电影产业的活力,进而壮大了市场规模,提升了电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在影视金融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合作模式,如银行贷款与版权质押、版权预售、影视基金、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电影保险以及完片担保等。与此同时,一些结合影视行业本身特点并参考国外成熟经验的影视金融产品也在探索尝试中。
据了解,融资担保在欧洲已成为制片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中国电影行业目前仍缺乏真正的制片人机制,因此融资担保在中国尚未真正实现。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樊秀超直言:“要想把融资担保真正引入国内并落地实施,仍需解决很多现实困难。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不是完全复制境外的融资担保形式,而是希望通过试错、容错,将融资担保本土化。”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