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电影里的书,你读过几本?
编辑:那些“藏”在电影里的书,你读过几本?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新于:2017-5-2 阅读:
不少电影里都会出现主角捧读的镜头,一本出镜不过两三秒的书有可能与整部影片遥相呼应,等待着细心的读者去勘破,一旦破解,便忍不住拍案叫绝。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斩获6项大奖,当人们津津乐道这部热门歌舞片中“向经典歌舞片致敬的89个梗”时,有读者发现了《爱乐之城》中唯一致敬的一部图书——《英雄之旅》。 在男女主角第4次相遇的聚会上,一名胡子拉碴的制片人问米娅:你听说过约瑟夫·坎贝尔吗?米娅点头说:是的。制片人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继续说:我打算重拍金发女孩与三只熊;另外,《英雄之旅》,我会拥有它的经营权。可以说,《爱乐之城》的这个情景揭开了好莱坞编剧对坎贝尔无限崇拜的冰山一角。 电影主人公谈论、捧读的一本本书一首首诗歌作品,其中包含了导演编剧怎样的匠心?回首近些年大银幕,主打硬科幻的《星际穿越》意外发酵了狄兰·托马斯知名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文艺片《赛末点》男主角翻阅的《罪与罚》暗示了他本人的命运走向。这些经典图书或诗篇在影片中不仅仅是附赠“彩蛋”或装饰品,而是在结构或主题上与影片彼此打量、互为照亮。 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惟杰看来,无论是串联剧情,抑或展现角色波澜微妙的心理,当大众流行文化与纯文学恰到好处地交织在同一层面时,经典篇目与银幕叙事成功共享、共情、共鸣,一种奇妙的共振感便会向观众涌来——文学拥有了声光色影的血肉支撑,影片被注入了人文哲思,观众和读者由此获得更为丰富的美学享受。与其说哪一种艺术样式成就了另外一种,毋宁讲这是影视与文学相拥后双重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有人评论,作为“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深谙好莱坞影视业心照不宣的秘诀之一,那就是被诸多编剧青睐的坎贝尔——他总结的“启程-启蒙-考验-归来”英雄叙述模式,影响了众多创作者,也成为不少超级英雄电影的模式“宝典”。比如《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曾偶然翻阅坎贝尔的书,一下子就迷上对神话历程的分析。《千面英雄》成为《星球大战》的重要灵感来源,坎贝尔也化身卢卡斯追随的精神导师。此外,《狮子王》《黑客帝国》《哈利·波特》《夺宝奇兵》等电影创作都受到这一模式的启发。 不难发现,文学读物在电影中往往牵出一条条线索。影评人丁晓洁曾作过一番有趣总结:三流导演让主角随手拿上一本书作道具,二流导演以阅读口味彰显主角的身份和性格,对一流导演来说这却是价值观层面的事,他们每选择一本书都埋下一个彩蛋——你读什么,决定着你走向何方。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