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互联网正在颠覆世界电影工业

编辑:佚名 来源:新浪 更新于:2017-5-27 阅读: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中国的电影产业的成熟度还远远比不上北美、日韩地区。前段时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8》,正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的产物。截止到目前,该片已在国内揽下26亿票房。

  中国观众对好莱坞重工业电影如此狂热,中国电影产业距离工业化却有着不小距离。目前,中国电影产业还处于由手工业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为了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转型,不仅需要新的思路,也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互联网便是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最佳工具。

  201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强势进军电影界,使得这一年成为了国产电影的“网生代元年”。互联网思维能否改写电影生产的规则?在互联网语境下,国产电影该如何跟好莱坞电影抗衡呢?

  电影产业水太深 互联网大佬玩不转?

  曾有业内人士如此预言——“未来十年是互联网引领产业革命的十年,电影公司都将给BAT三家打工。”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有件事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正以迅猛之势渗透着电影圈产业链,改变着电影的业态和生态。

  如今,电影制作环节的每一阶段,都在运用互联网促发展。投融资环节的众筹,制作环节的“IP”题材和大数据分析,营销发行环节的互联网营销和在线售票,放映环节的网络多窗口放映……互联网正颠覆着传统电影的一切规则,对电影的生产和制作发起了新的挑战,同时引来了行业大佬的垂涎。

  2014年,阿里巴巴豪掷62亿港币将文化中国纳入麾下,并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随后频频发动收购,目前已从IP孵化、影视制作、发行营销、影院、金融、衍生品等产业链各环节完成了对影视领域的布局。腾讯则采取泛娱乐策略,借助IP资源,用基于版权的全产业运作模式实现覆盖全用户。百度也依托旗下爱奇艺视频网站拓展影视业务,推出百度爱奇艺众筹计划和百度数据等。

  梦想听来很美,现实却很残酷。进军电影界的互联网三大巨头BAT,至今却没有如预言般成为电影行业的龙头老大。去年,阿里影业主控的第一部电影《摆渡人》不但口碑惨败,票房也不及预期。腾讯主控的第一部电影《少年》,票房只有1500多万。成立两年多的百度影业,在制片和电影投资方面的起步更晚,至今也没推出什么代表作。

  究其原因,BAT虽是互联网领域的“大佬”,在影视制作领域还是个“小弟”。电影制作的专业门槛较高,BAT也仍需在电影制作领域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采用互联网思维,改写电影生产规则并非没有可能,而是BAT目前还没有找到最为合适的路径。

123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