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传递影视产业新风 少画些大饼多上些干货
编辑:佚名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于:2017-6-27 阅读:
当中国电影面临票房增速放缓、影片质量亟待提升的时候,突破与转变也在孕育之中。临近尾声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透过各项活动传递着国内影视产业发展的新风,比如,“派对”喧嚣少了,论坛议事多了;画大饼的少了,推介成片的多了……
互联网与电影融合更深了
“阿里影业定位为基础设施公司,在我从业期间会非常坚持。对上游内容公司来说,我不会作为竞争者出现。”作为阿里巴巴文娱集团和旗下阿里影业的掌舵人,俞永福一袭便服亮相上影节高峰论坛,与其他几位传统影业公司大佬的正式着装形成了鲜明对比。
互联网企业入局影视行业,曾一度让从业者感到恐慌,就连博纳老总于冬都曾发出“未来电影公司都要为BAT打工”的感叹。经历了数年的发展沉淀后,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影业,都已经意识到,互联网与电影融合,才是未来的方向所在。
阿里影业在内容上不做竞争者,并不意味着不再投资制作电影,而是影视产业上游环节将不再作为其主要业务,阿里更大的野心在于,为其他电影公司提供基础服务。俞永福透露,阿里将主要从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三个方向突破,比如通过大数据做精准宣发,通过电商平台做衍生品开发等。
对传统电影公司而言,互联网提供了更广阔的商业发展空间和盈利模式。从去年开始,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增长逐渐放缓。对此,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建议,不要把所有目光都关注在票房上,“事实上票房在成熟的电影市场里只能占到30%至40%的比重,其他收入则来源于版权销售、点播分成、衍生品等。在这些领域,中国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他预测,三四年之后,电影公司来自票房的收入和来自其他业务的收入可能会基本持平,互联网则将在这些业务中发挥巨大作用。
行业的理性声音更多了
“我们这个行业,坐了最多的头等舱,住了最多的五星级宾馆,开了最多的派对,晒了最多的照片——讨论一个项目就晒照片,好像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还要到风景区聊这些事情。很多人拿着非常高的工资,好多人年薪都是100万元以上。这是什么概念?有几个行业能够支撑100万元的年薪?太过分了。”王长田在上影节这番痛心疾首的反思,直指当下影视行业浮躁虚荣的风气,赢得了在场全体观众的掌声。
因为正逢小龙虾旺季,上海电影节有个“小龙虾电影节”的趣名。每年电影节期间,各种行业聚会和派对打着吃小龙虾的旗号,在外滩上演一夜夜的灯红酒绿;一家家新成立的电影公司争着抢着晒出十几个所谓“重磅片单”,比谁画的饼大,但最终由片单升级为院线影片的,寥寥无几。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