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在变冷 优质内容却更热
编辑:佚名 来源:北京晨报 更新于:2017-7-4 阅读:
每年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是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行业的风向标,今年也不例外。和前几届相比,第20届上海电影节的资本味道淡了很多,各种令人炫目的电影片单发布少了很多,电影公司和电影从业者更愿意坐下来探讨电影本身,如何用工匠精神锻造优质的中国电影、如何甄别真正能够形成好的电影故事的IP、如何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事情做得更好……电影节风向的转变也映照出了如今中国电影产业的变化——电影市场在变冷,优质的内容却更热。
电影人:重视工匠精神
2016年之前的过去十年间,每年的全国电影票房增幅保持在30%以上,呈现出高速发展不停步的势头。然而,2016年却迎来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急刹车”,全年电影票房共492.83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幅为11.83%。2017年即将过半,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累计票房共255亿元,国产片早已失守50%的市场份额。自2016年以来,电影市场正在变冷,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市场火热之下通常隐藏着危机,而市场变冷未必是坏事,很多电影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电影节上坐而论道,探讨如何在不那么火热的市场里头,用工匠精神为已经拥有更高鉴赏能力的观众创作出优质的电影内容。
前晚刚刚凭借《冰之下》获得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的黄渤就坦言,他当初面对《泰囧》之后电影市场的沸腾,是有警惕的,很担心自己成为电影市场里麻木的零件。“其实很多片约找上门,我要接了肯定也演不差那种,但是吧,这样的工作时间一长了,就会觉得没什么意思。演员虽然是电影市场的零件,但我们也不能任由自己变成那么标准的零件。创作还是很需要些个性的,需要有能够让自己冲动起来的东西。做市场零件时间长了会变得相对麻木,这对创作不是好事,所以我当时就想离沸腾的电影市场远一点。”黄渤透露,在远离的日子里,自己主要的事儿就是找朋友喝喝酒、拍拍照和画画,因为“现在的电影市场里,我们都太缺乏生活了”。远离的日子里,除了出演《冰之下》,黄渤还启动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他直言这部导演作品已经谋划了好多年了,“在《泰囧》之前就想拍,但是我老这样演下去,没有机会执导出来。现在时机到了,自己也觉得成熟了,就开始做起来。”
曾经获得过金马奖最佳女演员奖、金马奖最佳编剧奖的秦海璐带着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一意孤行》的剧本来到了上影节的创投单元。在她看来,市场由热转冷反而是好事,说明观众对电影内容的要求更高,也说明优质的电影内容会更有竞争力。“前几年资本大举进入电影行业之后,我们看到对中国电影类型上的丰富、电影项目数量的递增、市场票房的提升、院线设备的改善,这些都是好的。相应的,大家对电影内容的东西有些忽略。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因为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候,就表示我们离曙光也不远了。我觉得作为导演,对于资本的进入,首先是欣喜的,然后才是困惑的。市场现在冷下来,说明资本也在困惑,到底什么项目能赚钱、能持续赚钱。今年票房没有那么火爆,因为前几年资本盲目制作的电影逐渐上映了。这对行业是好事,说明业内和观众对电影技术、内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