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单位转企改制的思考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4-24 阅读:
核心阅读
音像制品是特殊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音像产业工作者,必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守土有责,自觉抵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错误倾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绝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为人民、为社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这样就杜绝了那些胡编乱造、格调低下的音像制品问世。
我国音像业的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崛起的,当时全国各地冒出3万多家音像出版制作单位,被称为“朝阳”产业。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起几落,不少音像出版制作单位经济下滑无计可施,有的破产,有的转行,现在所剩不过60多家。进入2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音像出版制品由磁、光、电转换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音像出版业已经风光不再,录像、光盘已无人过问,致使音像业经营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这时候转企改制无疑是雪中送炭,是一次良性发展机遇,但搞得不好也可能败绩继续,被淘汰出局。
笔者所在的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是山东省音像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试点,2012年改制至今已经5年多。面对事业改企业如此巨大的变化,全社主动出击,加强自身业务建设,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使全社经营收入连年递增,成为音像产业的美谈。笔者在实践中有些思考,愿提出来与同行分享。
提高思想认识是关键,落实企业管理不放松
2012年转企改制的时候,不少同志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在管理上我们早就学习实行了企业管理,改企没意义。还有人认为,兄弟省音像出版社经营不好早就解散了,人员分配到机关、电台、电视台,我们搞得好,就要改企业,这不是干得好反倒吃亏了?全社大部分人员是从两台调过来的,这部分人闹着转回两台。面对如此大的抵触情绪,党组织进行了反复教育,要求党员从大局出发看问题,要看到这是我国经济高速稳定高质量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的改革措施,要提到是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的高度来对待。同志们把自己摆进去,感到“铁饭碗”必须砸,事业身份的优越感必须丢,才能适应新形势,成为时代改革的弄潮儿。
转企改制实行了老人老办法,即离退休人员仍保持事业身份;中人中办法,即年满50岁、工作30年的可以自选身份;新人新办法,即在岗的同志必须确定企业身份。思想上有了忧患意识,再落实企业管理制度,自觉找到了差距,认识到以前思想认识不到位,企业管理章程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全社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对企业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大胆实行了全员职工聘任制,社、科领导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职工双向选择,定岗定编定任务,打破了“铁饭碗”;改革分配机制,拉开分配差距,实行绩效工资,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出版社还采取现代化办公形式,实行上下班打卡,科室集体办公,科室主任与职工面对面,党员干部带头做出榜样,全社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