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影视剧如何不再尴尬?
编辑:佚名 来源:天津日报 更新于:2016-7-27 阅读:
谈到今年暑期档影视剧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饶曙光觉得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剖析这些现象:
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多是结构性的。有两个基本点需要我们必须有清醒、理智的认识和把握。一是中国电影经过了连续十多年复合增长30%的高速发展之后,工业体系、传播体系、有效资源及其深度开发、创意与想象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短板已经越来越强烈地凸显出来,过度期望高速发展应当说是不现实、不理性的。其二,为了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主动性,适时、适度、适当降低发展速度比被动放缓更好一些。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可以借助于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时机,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和调整,特别是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和强度,增加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进一步增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有效实现从数量型发展到质量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能不能达到600亿?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能不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这并不是中国电影的奋斗目标。中国电影的奋斗目标,依然是要尽最大的可能性提升中国电影的质量和品质,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拓展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并且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一句话,就是延续中国电影良好的发展态势,延伸、拓展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战略机遇期。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问题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都可以迎刃而解。
谈到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进入了“IP时代”,他认为影视业发展借助于IP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是电影发达国家,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IP——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是有效降低投资风险。IP本身没有原罪。问题在于,很多人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式的囤积和过度开发IP,把本来是电影发展有效资源和有效支撑的IP变成了“过街老鼠”。其实,很多非专业化的公司以不计成本的方式抢滩电影界,大量争抢和囤积IP,自以为是挖到了金元宝,实际上不少已经是骑虎难下,甚至可以说是砸在了自己手里。事实上,如何把一个积累了一定的观众或者读者数量的IP转换为合格的特别是优质的影视产品乃至影视作品,是中国影视从业人员在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考验。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