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视相关企业已有1300多家 电影大棋局缓缓开启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于:2016-8-30 阅读:
德国著名电影导演赫尔佐格带着新片前来角逐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对他来说,上海是进军中国的“入口”。而令“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感到兴奋的是,上海将成为他在中国拍摄的首部电影《极智追击:龙凤劫》的全程取景地。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蛰伏多年之后,上海正重新集聚世界电影人的目光。
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电影产业被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上海过去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以制造业为主,如今面临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历史使命。它要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一定是重点支柱产业。”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构建国际化电影生产大基地、大市场,形成电影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重镇,成为上海的发展目标。
由是,上海电影新的大棋局正缓缓开启。
一场座谈会“新七条”
2014年10月27日,上海展览中心,一场座谈会为上海电影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来自全国各电影制作机构的代表、电影艺术家及与电影相关的上海各界人士约300人出席了这次上海电影工作座谈会。
会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下简称上海市文广局)等9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
对于上海电影来说,这是继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年4月《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又一个“重磅”政策。
“这显示了上海市政府着力发展电影产业,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又一个电影产业中心的诚意和决心。”上海市文广局电影处副处长彭奇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经过一年涉及全产业链的调研,时任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和他的同事们梳理出了上海电影近些年的症结所在:上海出品的电影,市场份额偏低,缺乏两个效益俱佳、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优秀作品;民营电影制作主体多但不强;上海电影发行能力偏弱,主要渠道在长三角地区,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渠道和网络;上海票房总量占比在全国排名下滑。
针对这些问题,政策从战略层面布局,在资金支持、金融税收、土地规划、人才培育、区县联动等7个方面对电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给予扶持,被业界称为“新七条”。
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参加了那次座谈会,会上,他将手中薄薄的8页纸反复看了好几遍,对其中“落实上海电影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这一条尤为称赞,认为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进驻上海。而光线传媒联手七星娱乐共同投资成立的“上海明星影业有限公司”,此前已经在上海闵行注册完毕。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