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出版热潮过后的反思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更新于:2018-3-27 阅读:
但最近一年多来,众筹出版少有亮点之作。以众筹网为例,2017年还没有出现募资10万元以上的图书。众筹出版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冷暖,是繁华过后的落寞还是理性回归。
市场趋于理性与平淡
2017年众筹出版市场整体趋冷,既有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也有众筹模式在国内环境下的水土不服。
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政策逐渐收紧。2016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颁布,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行业进入洗牌期,不少众筹平台倒闭、转型,行业野蛮生长暂告一段落。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网络信息借贷平台不得从事股权众筹等业务。同时,证监会对于股权众筹平台也有相关的政策要求,众筹行业有了更明确的法律政策规范。2017年,互联网巨头百度众筹和苏宁私募股权众筹平台先后下线,而京东旗下的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京东东家,同样也于今年调整业务转做私募基金,阿里旗下的蚂蚁达客已许久未上新项目。据人创咨询最新统计,2017年上半年,共有股权型众筹项目688个,其中有434个项目众筹成功;股权型众筹项目的预期总融资额约47.51亿元,实际总融资额约15.50亿元,占预期总融资额的32.62%。成功项目数同比减少了107个,同比下降19.78%;成功项目实际总融资额同比减少了16.65亿元,同比下降51.79%。
另一方面是水土不服,众筹的优势和特点未完全发挥。一是金融功能未充分发挥。众筹最初是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追捧,初创项目通过互联网向大众募集资金、均摊风险与收益。但国内的众筹出版更多的是一种新的图书营销手段、发行渠道和套利模式,出版机构、读者和作者并未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二是社区性不足。真正优秀的众筹项目必须扎根于社群,以共同利益为诉求。Kickstarter、Indiegogo等众筹平台,读者能参与到选题决策、出版进程,这也是很多业界人士认为众筹能够重塑出版流程的重要原因,从实践来看,众筹出版仍由专业机构主导。三是开放性不足,众筹是互联网精神的,相对于传统模式,能让创意和草根项目在社区互动中更容易被发现。但目前优质项目仍来自于传统写作者和拥有巨量粉丝的名人,即使不利用众筹出版也会有大量的销售。这些因素让很多参与者不得不反思——这与买书卖书有什么不同?
对众筹出版的建议
在宏观政策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政府已出台对股权众筹的法律监管政策,但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在监管方面要做到适度,做到有的放矢,应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设定不同的监管模式。二是增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众筹因其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由于项目发起人在发起项目时,需要将创意方案、设计思路等内容公布在众筹平台上以引起网友的关注,这就面临被抄袭、剽窃的风险,知识产权问题随之产生。如何对众筹项目中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成为项目发起人的关注重点。因此在政策方面需要为众筹平台的开放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