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知识产品 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7-3 阅读:
它由罗辑思维“得到APP”首创,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科技媒体36氪、读书网站豆瓣及一些名人微信公号,后来也都出了付费专栏。
“5分钟商学院”“李翔商业内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每天听见吴晓波”等更是众所周知。好的“年度付费订阅专栏”,能创造1000万到2000万元的订阅费收入,相当于一本销量20万册的畅销书的码洋。它属于“粉丝经济”:像书一样给读者提供明确的价值;像媒体一样每日伴随;像课程一样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专栏的红火,让人忍不住去想:畅销书能否转化成付费订阅专栏?反过来,付费订阅专栏的内容能否转化成畅销书?
这是互联网上传媒、出版、教育交叉之处正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物种。这类主要以音频为载体的互联网知识产品,正在改变大众从书中获得知识的方式,有可能是一波大变革的开端。在这一趋势下,图书出版会出现相应的改变,我们暂且称之为“新出版”。
向知识服务转型
音频形式的图书解读和培训课程渐受关注,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知乎、在行、十点读书、有书等一系列优秀公司迅速发展,一个和图书出版及阅读紧密相关的新兴移动互联网产业正在形成。
虽然多数从业者更愿意自称为“知识服务业”,但大众与媒体很自然地把这个新领域称为“知识付费”,明晰定位为“为知识付费”,把中国人可能最关注的两个话题――知识与金钱巧妙地嵌入其中。其实图书,本质也关联到知识与金钱。正如兴登堡发明铅字印刷术后,世人评价,“印刷业刺激了所有知识的商品化过程”。
一直以来,书是知识的结晶,读书就是求知。但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的生活形态在变,求知的方式也在变。
全年专栏、小专栏、讲座课程、线上训练营、个人社区等各种互联网知识产品,正在把包括读书在内的人类的传统线下学习方式用新技术、新模式转到线上――全年专栏、小专栏相当于看书;讲座课程、线上训练营分别相当于大班与小班上课;个人社区相当于我们学习了“形式知识”后,在工作岗位上跟着师傅潜移默化地学习“暗默知识”。
过去的图书、课程等学习方式和现在互联网的知识产品,其内核都是“内容”,但有了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在内容内核之外又延展出更多服务,“知识服务”成为对这个新产业更准确的描述。
出版界曾经倡导要向“知识服务”转型,而当下以知识音频为主要形式的知识产品,可能才首次以产品形式将“知识服务”理念落实。与图书这种经典知识产品相比,“(知识产品)源于书、大于书、优于书”,即互联网知识产品的知识源于书、其用户覆盖范围大于书、产品体验优于书。在《2017-2018中国知识服务产业报告》中,我们从出版业视角出发,认为传统出版是1.0,数字出版是2.0,互联网知识服务可看成是出版3.0的产品雏形。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