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分账片将落地配额逐渐开放 中国电影将迎来变局

编辑:佚名 来源:电影网 更新于:2015-11-10 阅读:

  早年残留的外国电影等同于严重滞后的译制片的观念被洗涤了。之前的译制片以老电影居多,新片大多搁旧了才来,七十年代要么是电影置换,要么是以两万美元萝卜价买断,八十年代纵有涨价,也非常有限。

  分账片概念的深入人心,还要额外表彰詹姆斯·卡梅隆。《真实的谎言》和《泰坦尼克号》明晃晃地站在破旧立新关键时间节点上。后者对“什么是好莱坞”做了最好的注释,偶像气质的演员,资产阶级情调的浪漫桥段,里程碑式的特效,前无古人的视听享受,一切都让电影有了造梦的仪式感。

  只不过当时掀起一时风潮的分账片势单力薄,仍不足以扭转电影院走向没落的窘境,从1994年到1999年,内地年度票房仍在持续下滑,观影人次在3亿的门槛前徘徊不前。

  1999年中国加入WTO,与美国达成双边协议,进口电影的的配额由原来的10部提高到20部,三年后再增加到50部,其中包括20部分账片,其余为买断形式的批片,并允许外资占50%以上股份的公司从事电影院建设、整修和经营。

  早在那个时候,好莱坞就看中了中国这座未经开发的金矿,给出“开放以后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预言。

  《星战前传》、《黑客帝国》、《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国内银幕长久缺失的科幻片、魔幻片逐步涌现。

  《哈利·波特》系列是这些大片里的一个典型。2003年《哈利·波特与密室》在内地公映时,华纳与中影公司达成了协议,不仅分账销售,还发放哈利波特的周边产品在电影院销售,并且还安排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亲自来华宣传造势。整体宣传策略实际已经在向其欧美主体市场靠拢了。

  也就是这一年,《黑客帝国3》成为首部在中国与美国同步上映的分账大片,这同样是一个进步。曾几何时,观众对好莱坞不怎么挑食,给什么吃什么,后来就懂得鄙视隔夜饭了,急性子等不及的就去投奔了DVD。

  此外,《蜘蛛侠》和《X战警》系列前方开路,经营起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概念,未来十几年内的超级英雄们都得欠他们一封感谢信。

  伴随着2002年《蜘蛛侠》登陆中国的脚步而来的,是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电影院开启整齐划一,层级有序的经营模式。

  张艺谋的《英雄》在这一年斩获2.5亿票房,不得不说是分账片对华语片产生刺激之后的结果,也不得不说的院线制改革之后的成果。

  好莱坞大片的多年轰炸下,华语片打响保卫战。中国式大片几乎都在借鉴好莱坞,大投资、大制作、大卡司,总之什么都要数倍膨胀,主题重心也绕开了第五代的人性探索和第六代的现实审视,而转战历史、战争、灾难的类型片领域,特效视听比重更是不断加码。

1234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