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账片将落地配额逐渐开放 中国电影将迎来变局
编辑:佚名 来源:电影网 更新于:2015-11-10 阅读:
市场上有了同类国货,于是2004年《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再来时就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英国哈迷5月底就狂欢了,国内却因躲避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被一再推迟到了9月。
不过经济规律,永远是需求决定市场,2005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同步引进,乐的不仅是哈迷,还有院线,全国影院都给了密集排片,并有不少影院自发举办首映式。制作发行方华纳也给力,上海首映式特邀阿诺·施瓦辛格主持,不久后又安排华裔主演梁凯蒂与北京粉丝互动。
就在这样的相互推挤攀比中,年度总票房总算找回了上升的苗头,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保持着20%的增幅,2012年拿下了165亿。
此时的华语大片经历过几年的磕磕碰碰后已经像模像样了,《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山大地震》、《画皮》等具备了敢跟好莱坞大片正面交锋的勇气。
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了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其中明确指示,20部分账片配额基础上增添14部3D或IMAX电影,美国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到25%。
这份协议横看竖看字里行间都暴露出分账片对中国市场的野心。然而却也助推中国电影市场以每年30%的增长率稳居全球第二位。
票房数字俨然上演了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英雄》的2.5亿票房记录维持了四年才被《满城尽带黄金甲》超越,而《速度与激情7》的24.27亿的票房记录短短四个月就被《捉妖记》超越了。
《谅解备忘录》即将在2017年到期,而中国电影市场却热得发烫,《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的签订不会其一往无前的气势,却关乎未来这段时间华语片的市场表现。
事实证明,无论市场总量怎样蹭蹭蹭往上放卫星,华语片总能稳占年度票房总量的50%左右。其中当然有凭借各种主场优势和配额制度特殊照顾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分账片额度的几次增加中,华语片扛住了冲击。
一方面,竞争是前进最大的激烈和动力。有选择、有比较才更容易发现不足,这个过程中华语片的拍片数量、投资规模都相应迅速提升,甚至多方资金和资源涌进市场,互联网亦被纳入宣传营销体系。
另一方面,观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2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银幕大片早已改变了一早的面目,没有人再为火花四溅的瞬间摇旗呐喊,那些被钢铁包裹的超级英雄已经从拿起头盔的炙热,转为炮弹轰炸下的冰冷,放映厅里的国人正变得日益冷静。
好莱坞血统的魔力变弱了,自身品质和与观众需求的匹配度成了一部电影判优劣断生死的两大标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