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粤剧集体登陆大银幕 中国戏曲电影迎来复苏?
编辑:佚名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于:2017-5-2 阅读:
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的镜头前,京剧大师谭鑫培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这是电影史里记载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今年是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门传人再次将《定军山》搬上大银幕。在近日北京举办的首映礼上,主创团队称,将原汁原味完整保留谭派演员的“唱念做打”,以电影语言赋予京剧艺术新面貌。 最近,多部戏曲经典剧目纷纷试水大银幕,引起文艺界内外的普遍关注。同在上周五,《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及《谢瑶环》等影片的上映,标志着历时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京剧电影工程”首批十部影片创作完成,第二批十部电影的创作工作正式启动。此外,粤剧、黄梅戏、花鼓戏等也在集体投奔大银幕——作为中国电影百花园中一朵“奇葩”的戏曲电影,缺席多年后,似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业内人士认为:“电影能让舞台戏曲插上翅膀。”但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问题也不少:两种艺术形式如何相得益彰,更好发掘戏曲所蕴含的精神价值?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戏曲电影如何在市场上开拓更广的空间?南方日报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 1 聚焦 京剧名家感慨“像做梦一样高兴” 日前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上,迎来了一批特别的“明星”——他们是《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谢瑶环》5部京剧电影的主创。 在观众席上,大批上了年纪的戏迷,举着牌子为偶像助阵,兴奋之情不亚于年轻的粉丝。 这几部作品是我国建国以来,也是京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京剧电影工程”入选作品。每部电影600万元的投资预算,还不及一些大牌明星出演一部电影的片酬,但参与其中的京剧人和电影人,凭着对京剧传承的责任心,把这事做成了。 《谢瑶环》荟萃了京剧界老中青三代名家新秀。影片的导演马崇杰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的侄子;主演丁晓君师从近代京剧大师杜近芳。此外,叶少兰与杜近芳分任总导演和艺术顾问。 86岁高龄的杜近芳激动地说,这个戏经历了57个春秋,到如今拍成电影,“我像在做梦一样高兴。”叶少兰今年也有75岁了,作为京剧“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之子,从早年的“音配像”工程到如今的拍摄京剧电影,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弘扬京剧文化。 叶少兰说,《谢瑶环》是电影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的结合,演员全员唱京剧,“保留了京剧舞台表演的精华。”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人笑,台下万人欢”,这是戏曲的功力和魅力。但是近年,常有人讨论戏曲艺术缺少观众和后继乏人的问题,为其传承问题担忧。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影诞生开始,戏曲就和电影结下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发展,梅兰芳的《生死恨》、周信芳的《四郎探母》等很多戏曲名家的表演曲目,都曾被拍摄成电影存留下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