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4-24 阅读:
对于出版业的现状和未来,杨师傅不愿再谈一些宏大的东西,至少在今天下午的访谈中,更多被提起的是烦闷和琐碎的日常。这位每日做书的出版人,说自己现在完全可以愉快地接受去图书馆工作——只为有更多时间读书。
“一个出版社不能光看别人那么做能赚钱”
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单读:有吧。
杨全强:真的还有人关心这个事情?
单读:我相信这部分读者还是存在的。比如我,会好奇出版行业现在的处境。
杨全强:好吧。现在很多传统出版都在考虑转型。渠道对人、对信息的重新分配影响挺大,以前一家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传统出版可能占营业额的 90%,现在可能就 30%。
单读:出版业在下滑吗?
杨全强:也可能是出版这一块没有下滑,但其他收入增加了。1998 年我刚到江苏人民出版社,觉得出版这行还要搞影视、搞房地产是不可能的,现在大家都在做。
单读:那时候的出版就只是做书。
杨全强:想把书做好。不过一个集团或者出版公司,做其他的也很正常,只要有能耐,做什么都可以。
单读:和十年前相比,现在图书首印量有什么变化?
杨全强:十几年前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我们做一些跟现在差不多的书,首印至少八千到一万册,差一点就六千。现在考虑首印都是五千,好一点六千,不行就四千、三千。
单读:我看到一些数据,中国图书市场的码洋是在增加的?
杨全强:总体可能会增加,单品种不太可能。因为图书市场那么大,还愿意去做这一块的就十几二十家。对我个人来说,不是说我不愿意去挣钱,不挣钱是做不下去的,国家也不可能养着你。国家所说的文化出版资金,投入了几百亿,但能投入到你这边的很少,你要花很多精力,通过很多手续去争取。有些出版社的个别部门就专门研究这个,写一个报告,书和作者还没找到,可能几百万先拿来了,拼 PPT,拼出版蓝图,有人信了就给你钱。这些东西对出版社不是不重要,可以有一部分人好好琢磨这个事,我是没有时间去做。
单读:对您个人来说,做出版意味着什么?
杨全强:可能希望未来五十年、一百年,一些影响国家、民族的有价值的文本是从你手上出来的。像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从建国后开始做,做了半个世纪以上,积累了上千个品种,让一代一代的读者去了解(西方)世界的思想演变,他们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世界。哪怕一本书读者就几千个,几年卖个一两万册,但这种书有它的作用,需要有人一直做,就是一直做这个的人可能做得很痛苦。
单读:痛苦是因为做的书卖不出去吗?
杨全强:不同的出版社考核方式不一样,但大部分出版社都要你能养活自己。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