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4-24 阅读:

单读:这样还能保持激情吗?

杨全强:每一本好书都会让你觉得热血沸腾。每一本书出来,比如马上下厂的《拉金诗全集》,刚交稿的《沃尔科特诗集》,好的作品永远让你激动。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作为出版者,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我就做不下去。不能指望这本书给我赚三万块,那本书给我赚五万块,这个是环境问题,国家应该下令网店折扣不得低于多少,否则对整个出版行业伤害是巨大的。

单读:网店没有增加你们的图书销量吗?

杨全强:这方面说起来都是血泪。一年这个活动那个活动,最后结账算下来,可能卖一本书结回来的款可能就三几折,有时候都不到,低于三几折你怎么做?别的大客户不低于五五折,这个是什么概念?同样一本书,同一个作者,有的出版社能赚两万三万甚至更多,但我这边就有可能赔。网店为了保证自己流量,不顾多少中小出版机构的死活,有时候一本书卖了两万多册,最后还是不怎么赚钱。

单读:卖两万多册还不赚钱吗?

杨全强:他就说你提高定价,200 多页的书,我现在定的三十几块钱已经很高了。要是按它的折扣,结款之后能赚钱,可能要定到五六十块。那读者会怎么想?你出版社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真的觉得你做的书那么了不起吗?真没那么了不起。

单读:现在图书定价都很高。

杨全强:现在都被迫提高定价,我是于心不忍,总觉得就是一本普通的书,以前大概定二三十块钱,现在翻倍甚至更多,观感不好。但这种环境,出版社不可能联合抵制,只有国家才有力量做这个事。

“再怎么碎片化,还是需要一个总体的世界”

单读:1998 年为什么选择去《光与影》杂志社?

杨全强:想做出版,就投简历参加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招聘考试。按道理进去应该做书,但他们各部门说大家来挑吧,谁想要哪个就选谁,我被《光与影》杂志挑去了。待了两三年,停刊后开始做书。那时候我有杂志理想,对书也没概念。杂志是可以把它往一个完整世界去构想的,太可惜了,互联网把杂志文化给毁了,以前那些《滚石》、《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现在都不会有了。

▲《纽约客》1925 年创刊号封面

单读:这种消失背后是什么?

杨全强:实际上就是技术改变生活,改变你的心理状态、心理意识,改变你跟世界接触的方式。我算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杂志的消失,就是技术导致的后果。

单读:像《纽约客》这样的也都转变成线上了,但也变了。

杨全强:改变了。以前你读一本杂志,相当于走进一座房子,里面有各种功能的房间,现在没有了,都是在列车上,一个窗户一个窗户的风景。

单读:这种方式浏览起来会特别累。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